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心理健康

页面
分享

【艾滋病反歧视】如何消除艾滋病的恐惧和歧视(一)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庄小涵 责任编辑: 审核人: 发布日期:2016-12-28 VIEWS

艾滋病从发现至今,短短的几十年它已遍布全球。1985年,中国境内首例艾滋病报道公开,直至2000年,在中国地图上代表艾滋病蔓延的红点已经贴上每个省份。随着艾滋病传播速度的不断提高且区域的不断扩展,在校大学生感染艾滋的病例不可避免地呈上升趋势。面对这种局面,我们不得不思考:艾滋病离校园有多远,离大学生又有多远?当代大学生是一个很大且很容易接触艾滋病毒的人群。调查显示,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情况不容乐观,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缺乏了解。 以前看过一个纪录片,大学生在回答“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与HIV(人体免疫缺损病毒)是否有区别”、“HIV感染者外表看起来是否和健康人一样”、“AIDS是否可以有效预防”等问题时,分别出现了高达48.4%、46.5%、35.5%的错误率(答案均为“是”)。仅有16%的同学能够写出艾滋病的医学全称;居然还有5.2%的同学表示“没有听说过艾滋病”。

当记者采访大学生是否了解艾滋病时,大部分人都是只知道一点。“说实话,我觉得艾滋离校园还是比较远的,毕竟学生这个群体是比较纯洁的。”采访中一位大二学生如是说。

虽然大部分大学生知道性交、血液制品、污染针头、母婴均可以成为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但对具体的细节却知之甚少。很多大学生并不知道艾滋病分为急性感染期、潜伏期和发病期三个阶段,大部分大学生不知道皮肤和黏膜破损也可能导致传播,同时不知道采用何种方式可以有效预防艾滋病的感染。 此外,有38.7%的同学认为握手、拥抱、共餐、共用厕所、共用游泳池和公共电话等会传染艾滋病;有47.1%的大学生认为蚊虫叮咬会传染艾滋病;近三分之一的同学认为正确使用安全套不能预防AIDS/HIV。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三:一是血液传播,二是性接触传播,三是母婴传播。在血液传播中又存在着一种特别的方式,即共用针具传播,这是针对吸食毒品的人群而言。艾滋病的快速传播,让艾滋病毒携带者与艾滋病患者在社会上形成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权益此时面临的是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他们处于受害的弱势地位,但对于不了解的大众而言,他们又是具有威胁性的。从最初对这种疾病的恐慌,慢慢衍生出来的逃避、排斥甚至憎恶、贬低,让我们不得不重视这样的一个问题,关于艾滋病的态度问题——歧视。

(文章录入: 审核: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