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学院要闻

页面
分享

外院承办2021年江苏外国文学会年会

信息来源: 作者:张淑婷 责任编辑:宋紫筠 审核人:浦立昕 发布日期:2021-11-25 VIEWS

2021年11月19日至20日,由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江苏省作家协会外委会主办,我校外国语学院承办的“2021年江苏省外国文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我校成功举办。本届年会收到省内近3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144名师生参会回执,受疫情影响,会议采取“线上+线下”方式举行,在淮阴师范学院设线下会场,来自省内高校和出版机构共162名代表线上参会。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浦立昕主持开幕式,淮阴师范学院副校长赵宜江、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会长杨金才做开幕式致辞。

图为副校长赵宜江致开幕词

图为杨金才教授致开幕词

本次年会不仅围绕外国文学批评理论前沿动态、外国文学学科史研究、外国文学的跨学科研究,聚焦外国文学主题出版、外国文学文类研究等文学本体研究,还服务当下国家区域社会需求,关注江苏作家的海外译介研究,服务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向外传播中国声音。

主旨发言主要分上下午两场举行,来自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译林出版社等高校园所的14位专家围绕相关议题,做精彩大会报告。

来自南京师范大学姚君伟教授和汪介之教授分别做《外国文学跨界研究谈》和《关于俄罗斯的两次“文艺复兴”》的报告。 姚君伟在外国文学研究中要注重跨界研究,并以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为例,指出文学研究中文学与历史、音乐、自然科学等领域的交叉研究的重要性。他着重指出要根据研究者本人的兴趣、积累和能力决定如何跨界,强调了学科史、学术史、话语史研究是外国文学研究的基础和起点,新文科建设的重点应在文史哲,而历史学建设则是重中之重。汪介之教授的发言透视俄国文艺复兴问题,聚焦18世纪俄国文化和文学中的现象和建树,证明了俄国文化和文学发展中存在着一个延续时间较长的“文艺复兴”时代,然而在俄罗斯-苏联学界相关问题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这表明这一问题还存在进一步探讨的学术空间。这个主旨发言不仅强调文学研究与历史透视的关系,也是回应了姚君伟教授关于“跨界”的观点。

南京大学黄荭教授的发言从文本细读着手,解析贝尔纳·韦尔贝尔的哲幻小说,指出在其《大树》,《猫语者》,《我们祖先的祖先》和《独眼巨人的笑声》等代表作,虽然作品在文类上具有哲幻小说的色彩,内容较为奇幻,但其折射出的现实又不得不让我们对暗藏的危机引发深层思考。关于科幻小说,译林出版社的袁楠总主编在《译林出版社近年来的科幻文学出版》中系统梳理并展示了译林出版社近年来出版的科幻文学作品,她指出译林出版社会将更加关注中青年科幻作家群,发掘中国科幻新力量,并强调译林出版社在出版内容上,会始终坚持一贯的出版品质,从自身特点和优势出发,注重作品前瞻性的经典性。

来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李建波教授在《也谈外国文学研究的守正创新》中强调文学研究的守正即守护正确的研究方向,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这一根本问题。他指出一篇好的论文其立意必然是与国家的需求,人类的梦想相统一,不管是写宏大的问题,还是具体入微的问题,都能把自己的研究放到国家,民族和人类共同福祉的“天平”上秤一下,看看研究的问题有多少份量,而不是急功近利,放低自己研究的价值标准。这不仅呼应了时代的关切,也指出外国文学研究在未来必须遵循的基本方向。

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有较长的传统,名家辈出,王佐良就是其中杰出代表之一。苏州科技大学祝平教授的发言就主要王佐良先生在英国文学史及其编纂研究、比较文学研究、翻译研究、文体学研究诸领域的学术贡献入手,探讨了他的学术思想,以及对于当下外国文学、乃至外语教育研究的参考意义。

东南大学韦清琦教授《西奥多·罗斯福环境叙事的右翼特征简析》中,韦清琦指出罗斯福狩猎观念中的男权中心论及几乎不加掩饰的种族中心主义,这可以认为是其环境保护思想实则为生态女性主义所批判的“统治的逻辑”的显现。另外,从交叠性视角看,西奥多·罗斯福的写作呈现出典型的多种压迫相互关联的右翼特点。

在下午,南京大学方红教授首先做题为《疾病文学景观及其研究范式》的主题报告。方红教授从景观角度探讨疾病叙事主要有四种不同的范式特征:采用寓言的形式表现预警化的文学景观;跨躯体时空再现有毒物质侵入人体的文学景观;以医院为代表的治愈型景观;突出风险景观,医学探险等。来自苏州大学的石晓菲博士在《图画中的隐形叙事进程》中,以Anthony Browne的绘本The Big Baby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的隐形叙事进程,并指出其为“一股自始至终在情节发展背后运行的强有力的叙事暗流”。它不仅有自成一体,独立运行和并列前行的关键特征,而且图像作为兼具明确性与模糊性的辩证统一体,既有助于我们发现隐形进程的迹象,又对进一步挖掘线索提出了挑战。

河海大学胡碧媛教授以及南京邮电大学刘宝教授两位的发言。胡碧媛在《论<拉维尔斯坦>的艾滋叙事与知识分子人格》中谈及索尔·贝娄生前最后一部小说《拉维尔斯坦》以艾滋叙事的方式回忆生前好友、知名政治哲学家艾伦·布鲁姆教授的学术人生,学术界对此的争议在于文学叙事的真实与虚构的伦理选择。贝娄借用艾滋叙事的隐喻方式书写文学人物所再现的知识分子人格,在后现代的“文化战”中反映对生命政治的人文理解,并且以亚里士多德式的人格诉诸呈现贝娄式虚构叙事的修辞术。刘宝的发言围绕汤因比的“生物圈”理论,细读文本,并以《人类与大地母亲》为例指出面对现在全球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汤因比早在其作品中就指出“仁爱”与“兼爱”是其“生命共同体”仪式的存在基础,再次强调了当前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紧迫性。

来自江南大学的袁雪生教授在《印度裔美国小说中的食物书写、身份建构与伦理诉求》的发言中,首先列举大量的先行研究,指出文学作品中的食物书写有着漫长的历史。他指出食物在社会和群体关系中的作用,即食物肯定了民族和种族差异,且食物的真正意义纯粹来自其表达群体或文化身份的象征功能。类似的话题不仅引起与会者的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文学研究的范围。

在外国文学研究中,理论研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来自扬州大学的秦旭教授和淮阴师范学院的邰蓓教授围绕相关理论家,展开讨论。秦旭教授在《“意识形态”诡局与修辞性阅读的政治逻辑》的发言中,分析米勒的修辞阅读理论,并指出其理论的矛盾性和局限性。邰蓓教授研读德勒兹理论文本,并围绕“生成一动物这一概念,展开研讨,指出其实一个颇具复杂性和多样性的概念。从纯粹哲学维度来看,“生成一动物”意味着不同物种的相互生成,意味着异质连接;从政治实践维度来看,“生成一动物”是人向动物、强势向弱势的政治解域运动,是弱势民族的逃逸与抵抗。

在主题发言环节结束以后,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秘书长、南京师范大学吕洪灵教授主持闭幕式。在闭幕式上,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姚君伟教授为大会作总结发言,江苏省作家协会外委会代表许诗焱教授为江苏省作家协会外委会的工作进行简要介绍,下一届承办单位代表做表态发言,年会圆满落下帷幕。

本次年会中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角度新颖观点独到,反映了外国文学研究前沿的最新动态。在后疫情时代大背景下,年会的召开有效地促进了江苏外国文学界的互动交流,推动了外国文学研究事业的繁荣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外国语学院外国文学的教学、研究、乃至学科建设的发展。

(审核:浦立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