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7日-9日,江苏省外国语言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十七届江苏外国语言学学术论坛江苏淮安顺利召开。此次会议由江苏省外国语言学会主办,淮阴师范学院社会科学处、淮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承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学研汇智网络有限公司协办。

江苏省外国语言学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张辉教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名誉长、《外国语》主编、上海外国语大学束定芳教授,扬州大学原副校长、俞洪亮教授,江苏省高校外语教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南京大学王海啸教授,江苏省外国语言学会秘书长、南京师范大学王永祥教授,淮阴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赖海燕女士,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话语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尤泽顺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王佳宇教授,江苏省外国语言学学会副会长、东南大学陈美华教授,江苏省外国语言学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陈新仁教授,江苏省外国语言学学会副会长、国防科技大学李战子教授,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院长兼孔子学院办公室主任张翼教授,南京航天航空大学范祥涛教授,江苏省高等学校外国语教学研究会高职分会会长、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李恩亮教授等出席论坛。来自全国15个省市、45所高校及行业单位近百余位专家学者及青年学子齐聚一堂,围绕“新文科视域下语言学交叉学科的前沿问题研究”主题,共探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我国语言学跨学科研究的新动态与新路径。

开幕式由淮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浦立昕主持。淮阴师范学院赖海燕副校长代表承办方致开幕词,她强调,作为承办方的淮阴师范学院正着力打造师范、伟人、文化、绿色四张名片,整体推动学校事情向上向好发展。外国语学院聚焦卓越教师培养与语言服务治理两个方向,近年来成绩喜人,希望本届论坛凝聚共识,共同推动外国语言学研究迈向新高度。

江苏省外国语言学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张辉教授致辞,他指出本届年会核心议题是推动语言学与多学科交叉融合,尤其需聚焦中国本土具体问题。期待学者们如淮安多元文化交融般激发创新火花,借助年会平台产出具有中国特色、解决实际问题的语言学研究成果,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本次大会邀请八位专家带来了精彩的主旨报告。
上海外国语大学束定芳教授在《中国外语教材史研究的目标、维度与方法》的报告中,从外语教材发展的历史脉络梳理入手,聚焦其构建的"编写背景-主体方式-形态结构-审核机制-社会影响"五维分析框架,认为其中所整合的通史研究、断代史分析与个案深描方法为中国外语教材的历史演进规律挖掘和当代教材建设提供了系统的学理依据。

东南大学陈美华教授在《后人文主义视域下AI赋能学术英语素养研究》的报告中,从教育数字化政策与AI外语教学融合的现状梳理入手,聚焦“批判性AI意识—立场—策略—评估”四维素养框架,认为其中所整合的后人文主义理论视角与APSE模型为构建人机协同的学术英语写作教学范式提供了实证依据。

福建师范大学尤泽顺教授在《理论引领、教学实践、人才培养——兼谈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的报告中,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演进梳理入手,聚焦其构建的"去/再语境化"理论框架,认为其中所整合的批评话语分析方法与互文性分析策略为青年教师实现科研创新与教学实践的有效融合提供了可操作的协同机制。

南京大学张翼教授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语言教学与研究》的报告中,从人工智能语言能力的技术演进梳理入手,聚焦其揭示的"AI共情悖论"现象,认为其中所剖析的认知共情、情感共情与动机共情的三重维度为理解人机互动中情感认同的构建机制提供了批判性视角。

华中师范大学王佳宇教授在《中国后人文主义语言学:理论拓展与应用举隅》的报告中,系统梳理了后人文主义理论的基本脉络,重点阐释了新物质主义中“集合”“纠缠”“能动性”等核心概念,并指出这些概念为重新理解语言主体的构成性与符号实践的开放性提供了重要视角,进而推动了中国当代多模态修辞与批评话语分析等领域的研究转向。

国防科技大学李战子教授在《生成式人工智能与话语分析的互构研究》报告中,从媒介哲学与技术话语的互动历史出发,借助基特勒“媒介作为文化技术”的论述,剖析了生成式AI通过动态断层生成与反因果训练所构建的新型话语结构,为智能时代话语分析教学的方法创新奠定了技术哲学基础。

南京审计大学张薇教授在《公共卫生科普话语中刻意隐喻的劝说功能研究》中,从刻意隐喻的理论源流切入,结合Steen所提出的“刻意隐喻”概念,分析了隐喻在公共卫生传播中所承载的三种劝说功能,为相关科普话语的生态性建构与实践提供了可操作的分析路径。

淮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吴丽丽教授在《中国英语学习者非宾格结构的接口习得研究》中,以句法接口理论的发展为背景,引入从“接口假说”角度,探讨中国学习者在习得非宾格结构过程中接口知识的两种习得机制,为该类习得难题的教学与实证研究开辟了新的解释视角。

本次大会同时开设六个分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理论语言学”、“语言学与话语研究 ”、“语言学与人工智能/认知神经科学 ”、“语言学与外语教学”以及“语言学与文学/哲学/翻译研究”等方面展开热烈讨论,共同研讨新文科视域下语言学交叉学科的前沿问题。

大会闭幕式由江苏省外国语言学会秘书长、南京师范大学王永祥教授主持。

各分会场评议人进行了总结汇报。

南京大学王海啸教授作总结发言,他表示本次江苏省外国语言学会学术年会的研讨深度契合新文科建设内核。其一,聚焦时代命题,探讨人工智能、后人文主义等前沿思潮对语言学乃至各学科的挑战与机遇,推动学科素养升级以服务国家战略。其二,强调回归本源,鼓励学者扎根中国实践,如卫生话语、二语习得等具体领域,在解决真问题中实现理论创新。其三,倡导传承与交流,在积极拥抱技术的同时,坚守人文内核,促进有温度的人文对话。他强调,这三重维度共同勾勒出新文科视域下语言学跨学科研究的未来路径:即面向未来、立足本土、人文与科技并重,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贡献语言学智慧。

最后南京师范大学王永祥教授代表2026年承办单位作表态发言。

本次年会主题鲜明、内容充实、成果丰硕。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外国语言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也为推动我国语言学跨学科研究的发展贡献了宝贵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