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5日下午,外国语学院邀请南京邮电大学洪洁教授做客“思·语”学术沙龙,做题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经验分享》的学术讲座。讲座在弘文1-108以线上会议的形式展开,由浦立昕院长主持,学院全体专任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洪洁教授从“申报前的深入准备”“申报书的精心雕琢”“申报时的注意事项”“有组织科研的助力”四个模块展开讲解。
她首先强调选题应紧扣时代性、导向性与针对性,结合语言学、文学等领域案例,指出需关注国家战略需求与学科前沿动态,避免重复研究。在申报书撰写环节,洪洁教授以自己获批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区域国别学视角下国家应急语言服务体系建构研究》为例,通过对比2023至2025年该课题的名称演变,说明如何通过“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研究问题”的简洁表述突出创新价值。随后,她又从“选题依据”、“研究方案”、“创新之处”、“研究基础”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书撰写经验。她提出学术史梳理需“内容全面、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并通过应急语言服务研究案例,展示如何从理论、实践、方法层面找准研究空白。针对让许多申报者困扰的“创新之处”,洪洁教授提出“匹配原则”。她提醒,创新点并非越玄妙越好,而必须与后续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形成严密闭环。她展示的“思路-视角-方法-理论-应用”多维创新框架,为教师们系统梳理自身研究的独特性提供了清晰地图。谈及研究计划,洪洁教授格外强调“可视化”与“可行性”。她认为,技术路线图不仅要逻辑自洽,更应力求直观醒目,让评审专家能快速把握研究全貌。
针对教师普遍关切的“专家意见处理”问题,洪洁教授创新性提出“意见分类矩阵”,将评审意见分为共识性必要意见、互补性优化意见、分歧性争议意见、参考性拓展意见四类,并对应给出“必须修改”“优先吸收”“辩证研判”“选择性采纳”的实操策略。她特别提醒,申报者需严格遵循网络申报与纸质材料提交双线流程,预留修改时间以应对审核反馈。

讲座最后,洪洁教授以个人科研成长历程为例,分享“持之以恒的努力”心得:从传统语言研究转向应急语言服务领域,经历迷茫期、转型期与积累期,最终通过持续优化课题、打磨内容、积累成果实现突破。她鼓励青年教师“以需求锚定方向,以坚持打磨深度”,将学术追求融入国家发展脉络。
整场讲座内容系统扎实、案例鲜活,既有方法论指引,又有实践路径解析,为外院教师破解申报难题、提升科研组织化水平提供了有效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