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反歧视】如何消除艾滋病的恐惧和歧视(二)

作者:庄小涵 时间:2016-12-28 点击数:

【艾滋病反歧视】如何消除艾滋病的恐惧和歧视(二)

作者:庄小涵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2/28

艾滋病患者遭受到歧视,很大部分源于它的传播方式,这其中主要的两点就是共用针具传播与性接触传播。在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中国社会,性是隐蔽的,关于性传播的疾病更是不能提到台面上的话题。如果说艾滋病在最初的阶段为人们所知就是通过性接触途径,尤其是不正当的性关系,那么对大多数人而言艾滋病就是一种脏病,它通过不正常的关系传播也就意味着患病者也是个道德上有污点的人,并不值得尊重。基于艾滋病被污名化的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偏见毁灭人权和良知,任何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应有他的价值,都应有自己的权利并享有他人的尊重,这是我们对一个人最起码的尊重,不管他是什么样的身份与地位,不管他的健康状况与否。同时,因为共用针具的吸毒人员染上艾滋病,偏见更是一览无遗。人们谴责吸食毒品的人,为此而患上艾滋病则被称为自作自受。但我们都不能体会,吸毒人员对毒品的依赖是身心两方面的折磨。于此同时,还有许多因为不正规输血等其他原因而感染上艾滋病的人们也被一同并入了这样的歧视之下。 当然,无知也是人们产生这一偏见的一大原因。在艾滋知识还未普及的情况下,人们是谈“艾”色变,仿佛自己一不小心就会吸入一个艾滋病毒并感染上艾滋病。但其实真正易感艾滋病毒的只是一些高危人群,例如吸毒者、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与高危人群有性关系者等,而我们在正常生活下艾滋病的感染机会是微之甚微的。偶然的社交接触,包括日常工作、学校等中的接触、共同进餐、使用公共的卫生设施等许多许多,我们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活动都是不会传染艾滋病的。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甚至是不公对待,与现实他们应有的尊重是矛盾的。对于艾滋病患者及病毒携带者,我们应该给予的更多是宽容和理解,有时候适当的关怀。 我们国家已经通过法律制定了部分关于维护艾滋病患者及病毒携带者的法规,这样确保了艾滋病患能够真正的享受应有的权利。同时,国家也积极的采取各项措施防治艾滋病的蔓延。其中,“四免一关怀”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一免:对农村居民和城镇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障制度的经济困难人员中的艾滋病病人免费提供抗病毒治疗药物。二免:为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的人员免费提供咨询和初筛检测。三免: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提供咨询及免费母婴阻断治疗。四免:对艾滋病患者遗孤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一关怀:将符合救助条件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以及因艾滋病致孤儿童和老人纳入政府救助范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必要的生活救助。这些都实际解决了许多因为艾滋病本身,还有它的后遗效应造成的问题。与艾滋病的斗争是一条崎岖的道路,我们只有认清了在这条道上真正阻碍着前进的不是艾滋病魔,而是我们的无知与偏见。只有不断地消除那样的误会,才能真正地为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制造一个平等生存的社会。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有效地防治艾滋。据各大媒体报道知,大学生对艾滋病人的态度比较宽容,他们认为艾滋病人是很值得同情的。

相关调查显示,87.1%的大学生认为“艾滋病人值得同情”;87.7%认为“艾滋病人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关怀”;89%表示“愿意关心、帮助艾滋病人”;还有71.6%认为“医生应该为艾滋病人的病情保密”。 但从现实中不难发现,虽然大学生对艾滋病患者能够给予同情和关怀,但却不能做到真正的“关爱”,对艾滋病人的歧视和排斥依然存在。从感情上讲,大学生认为艾滋病患者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痛苦,遭受社会的排斥,本应予以同情,但前提是“患者要离我很远”。当身边真正出现了艾滋病人时,大部分大学生却“不愿意与他们一起工作”,“希望他们退学或者退职”,甚至宁愿与其“断绝交往”。 造成这种偏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学生对艾滋病缺乏了解,艾滋病无法治愈的事实,部分媒体不负责任的报道,社会对疾病、死亡、非法使用毒品和静脉注射毒品的恐惧等。

(文章录入: 审核: )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长江西路111号 邮编:223300 版权所有 © 淮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苏 ICP 备:05071367号